最近在做什麼。
突然發現,我以為公司要邁向第四年,結果原來是已經滿四年,要邁向第五年。於是我們不能再自稱是剛創業了。
四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像是股東分別去了Google/Facebook/Apple,像是公司差點要現金流炸裂倒閉慢走不送,像是中間差點要氣到告客戶,可是發現告客戶的訴訟費比要回來的錢還貴就算了。
最近可能因為快過年,各種問我公司最近在幹嘛的人傾巢而出。想說還是隨便地講一下公司的現狀好了。Precoo在19年後開始把重心移到顧問的角色上,提供客戶各種數位的解決方案、數據的研究以及整個大數據流程的建立顧問。跟許多公司不一樣的事,我們並沒有以賣產品當作是我們的KPI,而是最重視客戶的滿意度(也就是客戶繼續續約的意願)。
通常在剛接觸的時候,我們會把客戶分成三種類型:
1. 有data、沒有想做的題目
2. 有想做的題目、沒有data
3. 有想做的題目、有data,但不知道如何下手
這三種客戶我們各自有對應的解決流程。也都有不同的show case。在提出初步的建議跟成果後,如果客戶要找人落地實作,我們也會有以下的幾種建議。
1. 自己養團隊,我們帶著做
2. 自己找外包,我們帶著做或客戶自己帶著做
3. 外包給我們做。
4. 拿著我們的建議找別人做。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其實我們不在乎客戶一定要找我們做,畢竟對我來說,能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好方案。我們手上也有一批新鮮的合作團隊可以轉介紹。
再來就是客戶選擇部分。我一向都很靠杯,尤其在我突然意識到:「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的客戶,但我也不需要滿足所有的客戶,只要滿足我可以提供服務的對象就好。」之後,我們就更專心的在我們現有的客戶身上。這樣的情況,我們反而達到了九成以上的客戶續約率。絕大多數的客戶都跟我們合作一年以上。
我們也錨定了自己的價格,並且在顧問期間只依據提供的時間計費。這種方法是為了可以建立客戶心中人力是有價的這種概念,於是現在客戶盡可能地避免與我們開會(?)或是會高效地完成會議。另外就是價格定位也成功地讓客戶對我們的印象不會是傳統的賣人力公司。我們絕不接受客戶比價、絕不接受降價要求,用這個方式把所有無效溝通的成本降到最低。
目前客戶類型廣泛,不過大致可以歸類為使用者行為研究跟數位轉型。合作的類型有遊戲公司、傳產、電商、媒體、約砲平台(?)、金融公司。因為完全沒有做陌生開發,所以很多人都說查不到我們提供的服務細節,但反正我也好像沒有那麼想開發新客戶。不過新年新希望,大家還是可以介紹好客戶給我們哦^_<